
曾幾何時,這裏幾乎每晚也是不夜天。那是八九十年代寶靈街的時空——許多大小戲院包圍着,普慶、倫敦、大華、快樂、文樂……午夜場之後,還有子夜場、深夜場(放映時間為凌晨兩時許),開場前或散場後的人流,都愛到這裏逛個夠、吃個飽。
寶靈街的獨特性,在於它是從尖沙咀到佐敦的首條衣履乾貨街,人流旺盛時總見密麻的流動小販擺賣熟食。每到農曆新年前夕,排檔檔戶幾乎要不眠不休,附近看戲的人們當然是「常客」,那些從事三行工作的打工族,年尾收爐後便趕來寶靈街尋寶,滿載而歸後就用擔挑挑起兩個大大的紅白藍袋,趕往鄰近的紅磡火車站回鄉過年。那是街道商會主席曾錦明的分享,也曾是許多檔戶們的經歷。
都是「香港製造」的魅力,寶靈街檔戶出售衣履的物超所值,深受街坊愛戴,檔戶們歡迎客人購物前「隨便揀隨便摸」,更是留住客人的生意之道。要知道七八十年代大型百貨公司的經營模式——所有衣服都要付款後才能拆膠袋!那年代,連著名藝人家燕姐和肥肥姐等,也愛到寶靈街買心頭好。
隨着發展的力度逐漸加大,各區購物商場林立,從前的戲院一間接一間離場,加上不少街坊不是移民就是搬離原址,寶靈街早已步入演進模式。檔主們也認定轉型就是出路。
睡衣、童裝和嬰兒衫,近年成為寶靈街的招牌「三寶」。雖然「不夜天」不再,第二代排檔檔主也毋須「全年無休」,出售貨品也被「made in china」取替,多年來售賣衣服時裝的單一性,反而令檔戶在競爭白熱下練就出蛻變的本領——靠口碑、講信用、刷靚招牌,是他們生存之道。尤其當去年寶靈街近百個排檔全都換上「屋仔」後,每個排檔也印上以資識別的號碼,是檔戶進一步建立商譽和口碑的標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