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從街頭到街尾,渣甸坊的路面並不寬廣,擺賣的貨品卻五臟俱全,濕貨乾貨任君選擇——女裝長短裙、手袋皮喼、瓜果蔬菜、醬油、生活用品……往那裏走一轉,猶如置身《清明上河圖》當中,經歷露天市集的熱鬧氛圍。
難怪自六七十年代起,渣甸坊成了街坊、馬姐每天必逛的市集,也成了遊客們感受香港地道文化的好去處。尤在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時,每天午飯與放工之時,檔戶們總是忙着招呼接二連三的客人,買好的午餐飯盒,往往要在旁放涼着。周末及假日更是最忙碌的日子,有時候,夜深收檔時,甚或連一粒米也沒進過肚。類似的故事,渣甸坊販商協會主席劉啟明認為是上一代人辛勞賺生活的回憶——日子都給汗水填滿,雖是為口奔馳,卻充實、滿足、值得。
生意愈做愈旺,檔戶們卻與「坐地起價」絕緣。都是老實生意人、都是迎合尋常百姓消費的好去處,平民市集,因而得名。若說競爭傷感情是市場的必然副產物,那渣甸坊的檔戶們卻愛來個顛覆——鄰里關係融洽,守望相助是那裏的市集文化。檔戶有事短暫外出,搶着喊「我幫忙睇檔」的,大有人在。
數十年來,渣甸坊依舊是香港人和遊客必逛的熱點。尤其從前破舊的鐵皮排檔,自去年起全部換上紅、橙、藍、紫等色彩繽紛的新裝後,更是遊客們捕捉香港時刻的熱門之選。畢竟,原來狹窄的街道,變得較寬闊又整齊,排檔兩旁暢通的行人通道,連路人、遊人和街坊們也給個「讚」。
新的「屋仔」排檔除換來更安全的物料和美觀的設計外,每個攤檔配有獨立電錶箱的安排,大大改善了市集的電力安全和穩定性,從前靠幾枝鐵柱支撐着如「蜘蛛網」般的電線,高掛在排檔上空的紛亂情景不再。市集環境改善了,換來的是更加和諧舒適的社區。好客之道,就是建立於微細的關顧與窩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