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曾几何时,这里几乎每晚也是不夜天。那是八九十年代宝灵街的时空——许多大小戏院包围着,普庆、伦敦、大华、快乐、文乐……午夜场之后,还有子夜场、深夜场(放映时间为凌晨两时许),开场前或散场后的人流,都爱到这里逛个够、吃个饱。
宝灵街的独特性,在于它是从尖沙咀到佐敦的首条衣履干货街,人流旺盛时总见密麻的流动小贩摆卖熟食。每到农历新年前夕,排档档户几乎要不眠不休,附近看戏的人们当然是「常客」,那些从事三行工作的打工族,年尾收炉后便赶来宝灵街寻宝,满载而归后就用担挑挑起两个大大的红白蓝袋,赶往邻近的红磡火车站回乡过年。那是街道商会主席曾锦明的分享,也曾是许多档户们的经历。
都是「香港制造」的魅力,宝灵街档户出售衣履的物超所值,深受街坊爱戴,档户们欢迎客人购物前「随便拣随便摸」,更是留住客人的生意之道。要知道七八十年代大型百货公司的经营模式——所有衣服都要付款后才能拆胶袋!那年代,连著名艺人家燕姐和肥肥姐等,也爱到宝灵街买心头好。
随着发展的力度逐渐加大,各区购物商场林立,从前的戏院一间接一间离场,加上不少街坊不是移民就是搬离原址,宝灵街早已步入演进模式。档主们也认定转型就是出路。
睡衣、童装和婴儿衫,近年成为宝灵街的招牌「三宝」。虽然「不夜天」不再,第二代排档档主也毋须「全年无休」,出售货品也被「made in china」取替,多年来售卖衣服时装的单一性,反而令档户在竞争白热下练就出蜕变的本领——靠口碑、讲信用、刷靓招牌,是他们生存之道。尤其当去年宝灵街近百个排档全都换上「屋仔」后,每个排档也印上以资识别的号码,是档户进一步建立商誉和口碑的标志。